Navigation menu
集木新闻记者 张艳
10月30日上午,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之际,“宜昌对话·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”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。
本次活动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、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、宜昌市政府主办。聚焦“AI重塑电影产业新范式”和“光影赋能城市经济”两大核心。汇聚了电影行业领袖、创作者、经济学家和文化旅游专家,共同探索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
嘉宾建议宜昌可以依托电力产生绿色算力,结合屈原、昭君等文化IP打造电影人计划,通过电影打造电影与科技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。举办细分领域人工智能竞赛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
优质内容支撑电影经济多元化
从宏观经济角度看,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,“十五五”“居民消费率大幅提高”和“激发全国文化创新创意活力”两大主要目标为电影经济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。
“我预计,未来五年,中国电影产业、中国电影经济、中国电影IP的发展、各行业的沟通、产业链将实现质的飞跃,打造真正强大的电影经济。”马光远建议,电影产业要拓展产业链,深化IP开发,拥抱人工智能技术,同时树立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挖掘传统文化底蕴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以“一部美好、欢乐、时尚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?”为题,分享了一个电影融合与消费的实际案例。他表示,电影经济是由“吃喝玩乐+文旅+科技”多元生态构成,《浪浪山》与瑞幸咖啡三天合计卖出500万杯,《长安荔枝》推增城荔枝热销等。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支撑不同的延伸。
AI正在共同重塑电影产业、创意和技术
在“当想象力遇上算法:AI重塑电影产业新范式”圆桌论坛上,嘉宾们就AI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。
中国电影情报研究院院长马平分享中国电影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。他的团队八年前就将AI算法应用于图像修复,并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程序,可以让普通用户清晰地修复老照片,达到“技术热度”。
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李宁介绍了“IP+AI”战略。集团推出的AI作家助手、版权助手、漫画助手等工具在创作、版权管理、动漫衍生品等方面发挥作用。他强调,人工智能的主要价值是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但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力。 “新丽传媒依然致力于打造优质故事,在《庆余年3》等作品中适当运用AI技术优化制作流程。”他透露。
商汤科技数字娱乐事业部副总裁李星叶认为,人工智能将推动电影形式和方式的变革。参与。一方面,技术进步将降低电影制作门槛,让更多人参与创作;另一方面,VR等沉浸式技术将打破传统电影观看的界限,实现“万人千面”的个性化内容呈现。
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金一男提出“电影技术双向流动”概念,呼吁重视科技电影创作。他认为科学家克服困难的故事既具有戏剧性又具有思想性,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研究员赵丹从数据角度证实,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是电影口碑和票房成功的关键ess。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增强沉浸式观看体验,将有效推动市场增长。但主创们在升级视觉效果的同时,也不得不回归故事的本质和情感的表达。
光影赋能城市,24.5%游客因影视剧而出游
在“影走向未来:光影赋能城市经济新规划”论坛上,观众们聚焦电影IP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。
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伟表示,“中国电影消费年”的核心是推动“票房经济”向“门票经济”转型,通过电影与零售、文旅、餐饮等跨界联动,实现票房与消费的叠加。他以《长安三万里》为例说明IP电影能为我们的旅游注入长久的活力禁止文化。
追光动画总裁余周分享了动画电影IP的创作经验。他的三国系列新作《三国志第一部:决战洛阳》将历史场景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。他表示,动画IP具有继承性的优势。 “长安三万里”带动了商丘、马鞍山等地旅游热度的提升。未来,IP的生命周期将通过VR体验等形式进一步延长。作为“一部电影烧城”先行者的尹力导演分享了他以《云水歌》将福建长角村打造成旅游名片的经历,强调电影产业在拥抱科技和商业的同时,也不能忘记文化责任。
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基地主任沉瀚指出,24.5%的游客更喜欢旅游。影视内容驱动旅游,不同层次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文化旅游策略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舟建议,IP产业链需要完善内容创作、文化开发创意产品、沉浸式空间营造三大主要环节,借鉴国际经验,实现单点出发、持续循环的品质提升。
(吉木新闻记者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