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vigation menu
新闻中心
西十高铁湖北段开始长轨铺设
10月31日凌晨,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西十高铁湖北段施工现场,雾气笼罩。上午10时30分,在郧西县上进镇云岭一号隧道,随着现场指挥员“开工”的一声令下,一辆橙色铺轨拖拉机缓缓启动,第一根500米长的银色钢轨犹如一条游龙,顺着印有西部湖北的道碴轨道板凹槽的钢轨滑下。高铁正式进入长轨铺设关键阶段。
■ 文/记者段继雄 通讯员李志春 图/记者刘昆
毫米级技术打造高铁安全基础
“单条500米长的履带重达30吨,相当于20辆家庭轿车的总重量。要想完美地托在履带板上,全靠一套‘精准的操作程序’。”’”中铁四局八分公司西十高铁项目经理王毅详细汇报了整个安置过程。
目前,我国高铁线路普遍采用500米无缝长轨道。该型钢轨由5根100米标准钢轨组成,必须经过除锈、焊接、粗磨、正火、精磨、探伤等十余道工序,才能“出厂合格”。运输链路更加具体。特种长轨运输部队就像一辆“陆地巡洋舰”。它采用数十个转向架,均匀分配重量,在山区以每小时30公里的匀速行驶,确保轨道不改变。
“它被带到铺轨基地后,我们需要将它准确地连接到铺轨单元上,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。这是后续铺设精度的基础。”克毅介绍。牵引和矫直连杆是最具技术性的测试。铺轨机组前方的夹钳牢牢“咬住”列车车头,以每分钟10米的速度拉动列车。中间的斜坡架和滚轮组同时将钢轨抬起,形成平滑的弧线,从运输单元“转移”到钢轨距地面1.5米的轨道上。
“钢轨不能掉落地面、碰撞,哪怕是1毫米的变形都会影响后续行车安全。”现场技术人员姚晓光蹲在赛道旁,用水平仪实时跟踪。
钢轨掉入凹槽后,8名工人迅速围拢过来,用特制的垫片和轨夹临时固定。两条长导轨之间留有约20毫米的间隙。接下来,移动式闪光焊机登场,以千度的温度熔化列车接缝,然后利用破坏性压力实现熔合的金属分子。最后,使用仿形磨床将焊头磨平。 “抛光后,触感就像铁轨的基材一样,确保列车顺利通过,不会有任何颠簸。”
“应激失明、锁定”最关键的环节与十堰的气候密切相关。 “我们选择在接近当地年平均气温的‘温度锁定’下进行施工,并使用大型张紧器将数公里钢轨拉至‘零应力状态’,然后焊接锁定。”姚晓光表示,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分布钢轨的热胀冷缩力,这样即使温差超过40摄氏度,线路仍能保持稳定。
科技武器将解决隧道铺轨难题
西十高铁湖北段桥隧比超过85%。这条线穿过十堰的秦巴山脉。密集隧道地势和陡坡给长轨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。建筑商最头疼的是长坡道的铺设轨道。
“线路最大坡度达1000米,相当于每前进1000米,高度下降25米。铺轨装置重达数千吨,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打滑。”王毅公开表示,这就像“绣悬崖边”,既需要安全,又需要精准控制。
“我们使用的是wz500铺轨机组和该机组自主设计研发的公铁两用牵引车。拖拉机的功率提高到普通设备的1.5倍。制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坡度变化,自动调节制动功率。发现者。
为确保西十高铁轨道铺设过程中轨道区域安全和隧道通讯畅通,施工单位采用了奥夫智能线路工程将信息传输到平台,保证施工人员之间的实时通信和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。隧道施工没有卫星定位系统。采用UWB定位技术,实现机车、台车、梯车等轨道设备的实时位置跟踪,定位精度≤1米。
自动预警系统根据设备位置数据自动触发警报。当机车与电车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阈值时,声光报警同时发送至列车终点站和调度室。
在千里之外的调度中心,动态监控界面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,并自动生成轨迹图。并独立监测轨道监测单元、长轨距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交通列车实时运行,实现可视化管理和安全隐患预警,为施工安全筑牢科技防线。
西十高铁回归区域发展新格局
西十高铁是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速铁路网中“银西高铁-西十高铁-武十高铁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线路全长255.7公里,其中湖北段长86.3公里。该线路建成后,将构建华中至西北地区高效的客运通道,显着提升我国铁路网范围和运营效率。这条高铁将彻底改写不与十堰相连的国家干线高铁的历史,使这座秦巴山中心城市真正融入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络,从根本上改善鄂西北交通区位。
根据中铁集团相关规划,西十高铁的建成,将进一步推动“西汉一体化”进程,强化西安与武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。此后,两地区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更加密切。
“过去,十堰的农产品主要通过高铁运来;同时,武当山、丹江口水库等旅游资源也将吸引不少来自西安、武汉等地的游客。据十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预测,高铁开通后,十堰每年的游客量预计将增长30%以上。
此外,西10高速r进一步填补陕南、鄂西北高铁网络空白,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运输。据专家分析,这条高铁不仅将服务中长途跨线客流,还将带动沿线县市进入高铁期,为秦巴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。
目前,西十高铁湖北段长轨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,预计11月底完成,为后续四通电、钢轨焊接、微调等工程奠定基础。在秦巴山区,这条“铁龙”正在加速成型,奔向十堰人民期盼的“高铁新时代”r,也将为地区协调发展注入新的轨道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