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vigation menu
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入海口,是我国优质生产基地。目前,当地数百万公顷水稻机械收割已进入“冲刺阶段”。今年当地的农产品怎么样?这片黄金田里还隐藏着哪些增收密码?
高效流程运转加速 水稻产量预计增产5万吨
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标准稻田种植区,央视记者晁向荣看到,四台联合收割机收田,每天可收割200公顷水稻。
据村民介绍,这么高的效益,有赖于高标准农场打下的良好基础。同时,机械化还实现了收割、脱粒、秸秆破碎、还田的无缝衔接。新收割的稻米立即装上运粮车瞄准田地边缘,直接送往加工厂。这套“流”作业不仅将机收损失率降低至0.83%,还“加速”了秋收。
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,今年盘锦水稻总产预计比去年增产5万吨以上,丰收已成定局。
盐碱地种植水稻种子每亩增收300元
农民如何在丰收的同时增加收入?答案就在这个领域。
这片米里的米粒饱满得低下了头,但坦克依然挺直。该品种是专为盘锦盐碱土开发的新品种。它不怕盐碱,耐倒伏。而且它在味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,让煮出来的米饭更香、更有嚼劲。好米自然能卖好价钱,预计农民每亩地可增收300元左右。
手机控制控水育苗,精准田间管理增产增收
除了优质种子之外,智能灌溉系统多年来也发挥了作用。例如,该场配备了17套监控设备。村民现在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查看水位、流量,甚至苗木生长情况。水门还可远程控制,实现精准灌溉。智能田间管理提高了产量,收入也增加了。
科学分区立体养殖“稻蟹共生”双丰收
这个领域的美丽还不止于此。它实际上是一个“稻蟹共生”的立体生态系统。在稻田下养河蟹,不仅可以让河蟹以水中的害虫、水草为食,还可以吃粪便和剩下的水。多余的饵料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。真正做到了“一水两用,一田多收”。
蟹苗与成蟹混养创新模式应对市场波动
米因蟹而好,蟹因米而肥。杂志这样的好主意还在升级!体型大、蟹黄饱满的“成蟹”,要养两年才能上餐桌;纽扣大小的“纽扣蟹”是饲养了一年的幼蟹。当地改变了“混养”模式——增加螃蟹和成蟹。
村民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是否出售蟹苗,或者将蟹放入两米深的布丁中冬眠,第二年长成大蟹再上市。这相当于给收入加了一份“保险”,更能抵御市场波动。两人都告诉记者随着养殖模式的更加科学,成年蟹的平均重可以从1.7两增加到2.2两,亩产蟹的产量也从30公斤增加到40公斤。仅用于螃蟹养殖,每公顷土地还可以多收几百美元。
“一水多用,一地多收”的现代农业,对这片土地具有稳产增收的作用。收获完成后,将秸秆均匀地压碎,覆盖在表面,为来年的收获积蓄力量。
(台湾央视记者陈玉杰、唐磊、张浩、晁向荣、勇军)